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游戏新闻

1950年美军榴弹炮美国人不能理解的“视死如归”

来源:完美世界私服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6-02 17:44:44

1950年12月24日,在兴南港,当最后一批美军登上撤离的运输船时,一场人类战争史上最艰巨的战役——长津湖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美军“钢铁巨兽”怒吼一声,将无力的怒火倾注在无辜的朝鲜土地上,将土地化为一片火海,整个港口都在燃烧。 整个撤退过程中,仅美军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枚火箭弹,火力甚至超过了仁川登陆! 运输船上,那些死里逃生、失魂落魄的士兵们,还沉浸在冰与血的梦魇之中。

1950年的圣诞节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悄然来临。 美军不要忘记,就在一个月前,狂妄自大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向他们承诺,“圣诞节前会结束战斗,小伙子们会回家”。 但是没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

图为长津湖畔志愿军缴获的美式榴弹炮

美国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数十万缺衣少食的中国人能熬过如此严冬。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小高岭阵地最后一个中国人会放弃生还的机会,选择带着炸药包和对方同归于尽。 美国人不明白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叫“保卫国家”。

美国人看不懂的“死如归来”

关于长津湖,在美国流传着一个“原木在移动”的故事:1950年末,在长津湖畔,当美国大兵约翰钻进鸭绒睡袋准备出发时到了床上,一声枪响突然响起。 匆匆跑出去的约翰惊呆了。 他看到穿着白布的志愿军从树林里冲了出来。 美国坦克、大炮和机枪向他们开火。 同样的情况一行一行的出现。 “我被那些不怕死的亡灵震惊了,太可怕了。”

让美军震惊的不仅是这些“搬木头”,还有捡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新中国第一位特种英雄、超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这位入朝前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的中国军人,为了切断美军南下的退路,率队死守下街峪里的小高岭阵地。 在连续击退美军8次进攻后,单枪匹马的杨根思携带10公斤炸药冲入敌群,与40多名美军士兵同归于尽。

完美国际新9军

志愿军勇猛善战、不怕牺牲的故事太多了,故事太多了!

在杨根思牺牲的东山阵地,172团2连以突击排战斗到最后7名战士。 在无人指挥、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坚守阵地6个小时,击杀敌人一个连,最终与兄弟会师胜利。

死鹰岭主峰1519高地,突围敌用坦克大炮轮番进攻。 59师177团6连击溃敌人,数次冲锋,坚持了6天6夜。 战后,这支部队没有返回编制,师长戴克林发现,坚守阵地的战士们被大雪覆盖,冻伤严重,无法调动。 参加过长征、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的老红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命令直属部队将这60余名战士全部运走。

在惨烈的黄草岭阻击战中,坚守1081高地的60师180团1营2连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多次与敌人激战,全部壮烈牺牲。

180团政治部组织科科员沉兆寿带着“人到地上”的命令和最后的物资——十几斤土豆完美国际新9军,来到1081高地,看到了勇士们最后一次:“天太冷了,枪打不开,只能靠手榴弹了。” ”工事里全是积雪,士兵们躺在工事里,脸冻得发紫,有的用棉花捂着耳朵,有的用被子裹着腿,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是看着“你一眨眼。工事前,都是手榴弹,都被揭开了……带上来的土豆都冻坏了,想吃,咬不动。” 然而,球队却在最后时刻爆发出生命中最壮烈的呐喊……

这些志愿军牺牲的场景,只是整个长津湖战役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一幕在韩国军事史《长津湖之战》中有记载:“直到最后一刻,守军投掷手榴弹后,(双方)白刃战死。记载中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这里的士兵都投降了,全部坚守阵地,战死沙场。”志愿军第20军《1950年第60师战役纪要》这样描述清扫战场时的情景:“残骸全部被敌自动火器摧毁。 开枪杀人,卡宾汤姆全是空的,只有几架穿梭机有4-5发子弹,阵地上也没有手榴弹了。”这些士兵直到死去,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犹如冰花般傲然自得。风雪,绽放在异国他乡的冰雪中,活在一个民族不朽的记忆中。

完美国际新9军

他们为谁而战

战后,日本军事研究人员试图分析,为什么这些长期空腹、弹匣里只有几发子弹的士兵,只要不倒下,就会继续战斗。 他们认为,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只要还剩下一个人,这个人就必须继续战斗”的精神。

但研究人员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他们为谁而战?

对于志愿军来说,长津湖之战无疑是艰苦的,缺衣少食是和美军一样致命的敌人。 《二十军常金虎战报》写道:“因我军入朝仓促,除一个师外,我军的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等冬季物资均未得到充分补充。 .. 除了棉帽,其他的都戴不上了……兵站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粮食没法运来。

没有飞机的掩护,没有大炮的支援,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棉衣完美国际新9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们在40多度的严寒天气中,凭借现代化的装备,英勇顽强地战斗。零下。 敌人打架。 就因为祖国在我们身后,义勇军战士就没有退路! 退了,怕了,战火烧到家门口,同胞又要被战火蹂躏了。 这种情况,绝对不允许再发生! 为了祖国,为了父母兄弟姐妹,哪怕是死,也要将敌人拖死,让战火远离国门!

为什么杨根思敢一个人拿着一包炸药冲向敌群? 这个饱受旧社会压迫的青年,从小就失去了父母。 十几岁的时候,他跟着哥哥从江苏讨饭到上海,到一家工厂当童工。 不久,他的哥哥也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惨死。 杨根思后来回忆: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漆黑的夜里,在黄浦江边放声大哭,为爷爷哭,为爸爸妈妈哭,为弟弟哭,为这个万恶的旧社会哭。 !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共产党……

在人民军队中成长,在人民战争中历练,因为懂得了“为谁而战”,他成为了百战百胜的英雄。 杨根思在仅存的文字中写道:“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将共同进步,为人民服务到底。”

完美国际新9军

保卫祖国! 保卫人民! 保卫和平! 这也是每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杨根思分享经历的志愿军战士内心的呐喊。 在这种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志愿军战士们英勇顽强,把占优的“联合国军”打得遍地开花。

胜利? 胜利!

时至今日,长津湖之战谁胜谁负,网络上仍有一些人在纠结。 的确,由于主观思想和客观条件准备不足,此战志愿军未能实现全歼美军第1师和第7师的战役目标,而对方的狂妄计划也未能实现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被迫撤到“三十八线”附近。 双方都没有达到最初的战斗意图。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世伦在《第九兵团东线作战回顾》开篇就说:“这场战役打得不好……”与志愿军的冷静和客观相比,庆祝灾难发生后敌人的幸存生活。 令人难以置信:美军为长津湖行动授予了17枚国会荣誉勋章和70枚海军十字勋章,创下了美军战争史上授予荣誉最多的记录。

西方宣传机器“八八八”已经运转了几十年,将这场战役完美包装为“美国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撤退”。 在不同的文化思维下,我们无法理解美国人对生存的执着,正如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舍生取义、追求胜利的精神的内在源泉。

那么谁是赢家呢? 洞察历史,一目了然。 长津湖之战,是空气与钢铁的较量。 在双方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军将“蓝星”最强轻步兵的技战术水平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发挥到了极致。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老兵埃德·里弗斯,多年后回忆起长津湖战役仍心有余悸:“他们没有鞋子,没有袜子,很多人他们只穿着单鞋,脚上裹着破布,脚被冻得又肿又黑,简直不敢相信那些人还能走路,更别说攻击眼前的阵地了,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这场战斗是赢不了的。

完美国际新9军

第一次长津湖战役后,中朝联军收复了北纬38度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扭转了朝鲜战争局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援朝。 正如经历过战争的美国作家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战争:我们的第一次失利》中描述长津湖之战的最后一句话:“征服朝鲜的伟大努力以失败告终”。

当然,在这场空气与钢铁的较量中,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战争。 《芝加哥日报》记者比奇在战场上偶遇抗日战争时期驻华武官弗里曼。 谈到对中国人的感受时,弗里曼回答说:“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侵略者应该明白,中国人民现在组织起来了,就不能再挑衅了,他们要是不高兴,就不好办了。”

代价很大,胜利也很大。

胜利! 毫无疑问!

传承是对烈士最好的慰藉!

“我不相信有不能完成的任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有不能战胜的敌人。” 这是杨根思在战场上的誓言。 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不仅兑现了生命最后一刻的誓言,还将“三不信”精神传播到抗美援朝战场,涌现出38位杨根思式英雄。临清河逆袭。 到上甘岭之战,包括黄继光在内,有名有姓的杨根思式英雄68人。 黄继光同志死后,在午餐包里发现了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1951年12月,志愿军司令部将杨根思的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英雄命名的连队。 几十年过去了,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在朱日河,在天安门国庆阅兵,在艰苦的非洲维和现场,“延根四联”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三个不相信”他的魂魄依旧响彻天际。

完美国际新9军

83集团军某旅某连的前身是坚守黄草岭的180团2连。 ,战士们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坚决服从命令,誓死完成任务”的“冰雕连精神”没有变。

又到圣诞节了,对于无数不庆祝这个节日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71年过去了,长津湖边发生的生死对决,谁还记得?

71年过去了,谁还记得我们现在能享受的每一天,都是先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

世界并不太平,只是因为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 71年过去了,当和平的曙光还照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我非常想念他们,那些在长津湖、青川河、上甘岭岸边盛开的冰花,我们最可爱的人!

“此战山河安然,家国安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骨头。”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

(君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中心出品)

推荐阅读